?
國內污染治理市場次第打開,各個細分行業、新興領域加速成型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對技術、對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環保企業的專業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將面臨考驗。
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與中國環境投資聯盟舉辦的第六屆環境產業大會日前如期舉行,聚集了來自相關部門、企業、專家、投資機構等眾多代表。在這屆大會上,渴望有所作為的產業界期盼政府在資金落實、環境監管、完善市場環境上更加有所作為。本期把精彩觀點與各位分享。
市場篇
減排還需多少年?
王金南提出政策要全方位體現節能減排要求
作為典型的政策需求型行業,環保產業界最關心的,就是國家在環境保護戰略、政策上的走向。對此,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在會上介紹了中國治污減排中長期路線圖(見表1),總量控制政策在未來5~10年仍是我國環境管理的主要內容。
“主要污染物減排具有長期性。”根據相關研究,考慮人口、經濟、城市、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等諸多變量,考慮污染物減排速度和政策支撐的有效性,王金南對幾項主要污染物減排進行了趨勢預測:COD年排放量從2790萬噸,下降到允許排放值994萬噸,需要40年;氨氮從200萬噸到41萬噸,需要50年;氮氧化物需要15年;而二氧化硫要達到基于臨界負荷的允許排放量,需要20年,達到基于空氣質量標準的允許排放量則需要35年。
他同時提出了對污染物減排的政策機制建議,這些也將對環保產業發展影響深遠。
王金南提出,應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基本出發點,在有關專項規劃、產業政策以及財稅、價格和土地等政策中,全方位體現節能減排要求。對進出口貿易、退稅政策進行評估,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實施排污總量指標作為環評依據,重點行業新、擴建項目實施等量、減量置換制度。完善環境質量標準,加快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評估修訂,根據氨氮、氮氧化物等控制目標制定實施排放標準等。
其中,脫硫脫硝電價落實到位是促進大氣污染物減排的重要政策機制,王金南提出了基于減排成本的不同情景下的綜合電價補貼方案。
除了常規污染物,王金南強調,要未雨綢繆關注新領域的減排。“‘十二五’期間,尤其需要對汞、POPs、溫室氣體等問題進行關注,把這些新凸顯的污染問題提到日程上來,對可以進行總量控制的污染物進行前期預研究和技術儲備。”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常杪點評“十二五”環保產業
污水處理:
“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市場重點仍在城市,重心將逐步移向縣鎮。中部地區相關市場將全部處于成長期。
針對管網建設滯后、維護能力、監測不足的現狀,相關投資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間管網投資2443億元,占污水和再生利用設施總投資的59%。
“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將呈現泥水并重局面,相關設施建設重點是東部設市城市,技術需求主要集中于污泥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水廠源頭減量技術。但項目建設目前進展緩慢。
污水處理行業目前競爭主體數量較多,市場集中度不高。實力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擴大業務規模,加大科技研發深化和鞏固領先地位,并布局未來的新機會;也可以向污水提標改造、再生水、水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拓寬業務領域。提供針對性服務的能力和運營管理水平將成為競爭關鍵。
大氣污染防治:
國內火電新建項目減少促使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但同時也有一些新的市場需求。部分區域圍繞灰霾天氣做出治理部署,VOC治理等是新市場;從商業模式上,脫硫特許經營有可能是新增長點。
脫硫方面,設施改造需重點關注,非電行業脫硫將會有所起色。產業發展關注點將從量到質,業內預計市場總規模近800億元。
脫硝市場仍然主要在火電行業,未來2~3年仍是高速發展期,預計市場規模近千億。而除塵方面則是新建、改造并重,電力、鋼鐵是重點,新標準實施前夕(2014年左右)將迎來發展新潮,預計市場規模近600億元。
固廢: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中,焚燒比重將逐步加大。“十二五”期間,焚燒處理規模將超過30.7萬噸/日,占總規模的35%。2011年~2012年的新建焚燒項目中,80%以上由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運營,采取BOT、BOO模式。其中,爐排爐和流化床是主流技術,后者的比例已經達到22%。
此外,餐廚垃圾關注度將進一步提高。“十二五”新增餐廚垃圾設施東中西部各占45%、27%、28%,投資109億元。政策鼓勵餐廚垃圾與其他有機可降解垃圾聯合處理。
土壤修復:
這一領域已漸成熱點,業內估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可達400億元。但目前行業亂象叢生,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均缺失,也沒有形成準入門檻;風險評估機制缺失,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只停留在換土階段;修復效果與資金周期等形成核心矛盾;尚未形成清晰穩定的盈利模式。
企業爭相進入,盲目跟風。兩年間冒出160多家相關企業(也有說法光去年就注冊了400家)。而真正接過項目的只有20、30家,有的只接過一兩單,以短期逐利為目的既不利于行業也不利于企業發展。
隨著各省年底前完成綜合治理方案并實施,土壤修復在未來兩三年內會持續火爆局面,實現量的積累。隨著行業基礎數據、法規政策、準入標準等的完善,相信產業成熟度將得到質的提升。只有具備技術資本等綜合實力的龍頭企業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挑戰篇
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考核關注治理效果,企業技術、管理水平將面臨嚴峻考驗
“環保產業市場以水為主、水業獨大的格局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表示,以固廢、土壤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市場迅速形成規模并呈現加速發展。“盡管目前污泥、餐廚、灰霾、地下水等領域治理還存在障礙,但總體來講,中國污染治理市場已經全方位展開。”
一個巨大的蛋糕正在成型,但企業能否“大快朵頤”則取決于除了資本、關系之外的更多因素。王世汶強調,隨著國家對環境治理從數量考核到效果考核的轉變,國內環保企業的技術、管理水準將面臨非常嚴峻的考驗。
技術成為行業發展的軟肋
國家發改委資環司副巡視員趙鵬高反復表達他對技術的擔憂。“如果技術跟不上,我們的環保市場再大也是給人家準備的。”他很擔心在今后的環保領域,會一再重演當初在污水處理、脫硫行業發展初期國外技術“統治”的局面。
“復雜的環境問題對技術的需求更大,比如霧霾和地下水治理。”趙鵬高說,未來水體、土壤修復將是最大的環保市場,但現在的問題是沒有適用的技術。實踐表明,潛在的市場要轉換為行業發展空間需要技術撬動。
為什么企業不愿意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他分析說,有些地方政府只關注設施建設,而對環境治理效果缺乏必要考核,好技術沒有市場;有些地方政府對環境治理成本存在不切實際的想象,低價競爭下使得環保企業的收益普遍不甚理想,加之知識產權保護薄弱,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導致行業內技術、人員的儲備工作做得很少。
在新興領域中,我國環保產業界的技術軟肋已表現地非常明顯。在目前最熱門的土壤修復行業,會挖土就能接工程的現實讓行內人頗為尷尬。“很多企業技術空心化非常嚴重,對于產業良性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損害。”王世汶說。
引進消化吸收還適用?
王世汶堅信,技術的重要性將在這個行業實現回歸。過去那種只管建設不管效果的工程,都會因為政府監管的加強而逐步失去市場。“優秀的技術、好的運營管理將贏回它應有的地位。在一些新興領域,這個變化會加速到來。”
那么,怎樣提高環保行業的技術水平?產學研的模式還適用嗎?對此,王世汶表示,這些年產學研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效果,有成功的案例,但并不具備普遍的意義。“事實上,高校、企業的利益訴求不一致,有時候彼此的能力也不匹配,這種模式對技術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
他提出,綜合考慮國內現有科研力量、機制和環境治理對技術的剛性需求,學習轉移國外的先進技術、裝備是可行的路徑之一。“一方面,國外技術在實用性、有效性上具備優勢,另一方面,對一些新興的環境問題,我們根本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再進行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研發。”
在引進的過程中,會不會也把強大的對手帶進來?王世汶表示,具備技術、裝備、管理優勢的國外企業,成本、背景、人力上不占先機;而本土企業在工程和服務領域優勢明顯。“我們有非常強的消化、吸收、創新能力,可以和國外企業分享技術在中國市場上的收益。”
除了發揮企業自身的能動性,政府在技術預研究和儲備方面的角色不可缺位。環境保護部科技司技術處處長馮波在會上表示,針對環境形勢的發展,應重視先導技術的研究,即預先研究高于現有標準要求的技術,為將來的提標做準備。先導技術研究應是公益性的,向企業開放,成為未來達標技術的重要選擇。“技術研發需要投入也存在風險,應由國家和企業共同承擔。”
訴求篇
政府該做些什么?
到位的投入和監管,不斷完善的市場環境
自環保產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不少地方政府紛紛制定出臺了針對性的扶持振興政策,就產值規模、大企業數量等提出了不少遠大的目標。在業界看來,將環保產業作為地方經濟新增長點,受到“特殊照顧”,有時并不是值得樂觀的事情。
尚德破產的警示:靠扶持產生不了優秀企業
在會上,王世汶特別提到了無錫尚德。“身處新興行業又受到政府如此重視,為什么走入窮途末路?其中的教訓也值得環保產業反思。”
尚德敗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王世汶表示,根本問題出在市場上。國內很多光伏企業表面上是新能源產業,但本質上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市場在國外,其帶來的環境效益并沒有在國內體現。“恰恰是地方政府一些不切實際的扶持,導致無錫尚德走向滅亡。”
作為和節能環保產業并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近年來頻頻遭遇寒冬。在王世汶看來,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下大力氣扶持,進行資金、政策的堆砌,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以此為鑒,節能環保產業應該反思,如果想要一個產業實現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到底需要什么。
會上,一位代表告訴記者,靠補貼優惠只能扶起來“阿斗”,優秀的企業還是要在市場競爭中磨練成長起來。
誰損害著這個行業:不公平、不公開的市場
趙鵬高除了擔憂技術跟不上,對不公平、不公開的市場環境對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的影響也頗為憂慮。“企業習慣于拉關系就能拿到項目,誰會把錢花在技術創新上?合理的市場規則缺失阻礙了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治理設施達不到預期效果,浪費了資金,最終損害的是百姓的環境利益。”
這是一個看起來美好但經營起來卻很困難的行業,很多企業家頭痛的是企業經營之外的問題。王世汶在會上總結了中國環保企業面臨的主要困惑:最低價中標仍然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基本指南;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缺乏基本的契約精神;環境投資與市場缺乏透明度和可把控性……這些都造成市場競爭環境持續性惡化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
他認為,市場規則的不完善根源在于對環境效果的不重視。地方保護、壟斷、拼價格拼成本等成為行業主流,導致惡性、無序的市場競爭。這些都直接造成大量豆腐渣工程的存在,使得環境投資效果大打折扣。
政府應該做什么?給容量、管效果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未來10年內,中國的污染治理產業會達到一個頂峰,而且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在下一個5年,中國的資源循環和環境修復產業將以更大的規模興起。但前提是政府投入和監管到位。
對環保產業發展有兩點是關鍵:一是市場。這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決定發展的空間。如果各級政府沒有足夠的環境投資和到位的環境監管,市場的規模就無法形成。二是符合價值規律的競爭機制,要通過規范市場行為形成有序競爭。“我認為只要做到了這兩點,剩下的企業家會自動去完成,而這也正是企業的價值之所在。”王世汶說。
王世汶表示,政府依然是環保產業能否成長振興的最大決定者,但產業振興最需要的不是振興規劃、優惠政策,市場的容量和市場規則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基礎。
他表示,政府應當為產業創造需求和規范環境。如果忽視這兩個前提,而非要扶持催生一個行業,并不能給產業長遠發展帶來益處,反而會給投機者以可乘之機。“環境投資和監管的雙到位才是產業發展的內核動力,在設施建設方面建立從數量考核到效果考核的機制。在此條件下,無技術、無實力的企業就會走向窮途末路,優勢企業會脫穎而出,合理的產業分布將逐步形成。”
“期望那一天早日到來。”這是與會企業共同的心聲。